2017中国外贸:顺势而为,逆势而亡!
近日,一名70后外贸人结合自身行业经历与中国外贸业30年来的变化,在福步论坛发表了一篇名为《2017中国外贸顺势而为——贺岁篇》的帖子。这位大牛不仅总结了过去30年中国外贸业发展的三大阶段,更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,对未来外贸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预判,引起了很多从业者共鸣。
中国外贸发展的三个阶段
1980—1990年
把外国货运进来,把基础资源输出去
这个是中国外贸最初级的阶段,这个阶段靠什么赚钱?靠双轨制,80-90后的外贸人不知道什么是双规制?70后都经历这个过程,双轨制就是国家批文,任何进出口货物都要有批文,有了批文你才能走下一步的海关手续。批文在哪里?都是国企,央企单位,民营企业都是靠着他们来生存。
这个阶段,国企,央企靠着盖章和批文与民企共同发展,有了合资企业,外资企业,有了深圳,珠海,厦门等一大批对外贸易的窗口。
1990—2010年
民企把廉价产品运出去
当一个国家改革开放,大门打开,经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时候,谁能赚到钱?胆子非常大的人,跑到一块空地上面,用非常野蛮的方式进行野蛮开拓的人才能赚到钱,不需要遵守任何的规矩,因为没有规矩。
用温州人的话说,所有的海外之路都是创出来的,冲出国靠什么呢?
靠两件东西,一个是成本优势,只要能够很低的价格做出来来产品,找到一个国外的市场,拼命出口,靠成本+数量取胜。另外一个在国内靠出口创汇拿到土地,偷漏税收,由于形成庞大的优势。过去10年就这么走过来的。
2011—2016年
如履薄冰,如坐针毡
在这个阶段,大客户信誉降低,能做的客户利润如纸一样薄;小客户全线崩溃,市场需求下降。为什么会这样困难呢?2010年至今,互联网发展带动行业转型,倒买倒卖赚差价行不通了,有规模的公司都在拼技术、拼设计、拼品牌,这是外贸行业2016年来极为重要的一个转变。如何顺势而为是摆在所有外贸人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!
未来3-5年中国外贸将发生四大变化:
变化一
从 “成本+规模” 到 “互联网+”
传统的外贸出口制造企业中80%中小型企业会消失,因为成本优势没有了,人工低成本没有了,偷税漏税没有了,银行支持没有了,民间融资没有了,海外外贸处女地市场没有了。
什么是互联网+,说简单了就是你自己设计的产品,不是你倒货来的产品,任何全世界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地方,打开电脑就能看到产品图片,资料,功能,甚至可以做到及时配送到消费者手里,没有了地域化限制的概念。
未来五年内,中国制造业的淘汰非常非常的惨烈,产业逼着大家改,地方政府逼着大家改。5年后有一件事一定会发生,再也不会讨论互联网+了,互联网+将不再是一个问题,成功的制造业企业全部完成了互联网+的改造。没有完成的也没有机会了,自动消亡。
制造业现在发生的年轻的一大堆的变革。现在所谓的80、90后创业,就是一个新的过程,新的制造模式对旧的制造模式的一次彻底的颠覆,会彻底的改变。
不懂产品设计,不懂产品推广,不懂互联网的外贸制造企业一定在5年后消亡。
变化二
外贸市场需求逐步靠拢中产阶级
世界外贸格局出现了服务经济的升级时期。那就是甚至非洲人都知道什么是华为手机,什么是苹果手机。这就是为何深圳山寨手机一夜消亡的原因,因为需求已经从初级的使用,转为中级功能性的选择。
这就是外贸企业天天抱怨,我们也出去参展,我们也接触客户,为何订单越来越少,客户越来越刁钻。不是订单减少那样简单的现象,是世界产品供过于求的原因。低端的产品可能再使用10年都用不完,但是低端需求直接过度到了中产阶级市场,所以就出现了产品挑剔,数量下降的现象。因此,再靠硬出国参展,靠跑进口商,已经没有办法获得订单了。
我在迪拜7年,从1999年到2006年,清晰的经历了大贸易时代,几百个集装箱的衣服,玩具如洪水一样发到迪拜港口,非洲人,中东人,拿着现金来提货,甚至有时候货物不够卖。短短几年,中国产品成了廉价低质量的代名词。等到我离开迪拜的时候,从现金交易到赊账,欠账甚至代卖的新名字。
所以直接满足较高一层客户的需求,是所有外贸企业面对的问题。不论你是贸易商,你是外贸工厂,都是要认真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了。
变化三
从外贸大众消费到外贸细分市场
广交会时代, 摊位难求。你找个摊位,摆上所有你能展览的产品,展会结束总能抓住几个客户,几个订单,现在呢?摊位你摆的越多,你就是个大杂烩,啥都没有竞争力,从价格到款式,所以好多外贸公司或企业抱怨,怎么一个展会结束没啥效果。
2014年我参加德国一个汽车行业展会, 有一个深圳摊位人最多, 他们只做一个产品,汽车救援集成应急箱,里面有快速补胎,快速启动电瓶,应急LED等,还有USB接口气泵,以及手机应急充电接口。各种尺寸,各种规格,应有尽有。整个展会都是他们在给客户讲解,甚至出现了展会结束后把展品买走的现象。
现在的展会,尤其是专注一个产品领域的摊位,客户数量一定比其他大而全的展位人多。
因为世界外贸需求越来越向细分市场发展,那就是谁做的精,谁做的通,谁做的久,谁就能活下去。
变化四
外贸Soho和倒买倒卖时代结束
2006年我回国在上海创业,成立外贸公司。当时没有任何门槛,你有客户就可以直接销售,我们在家里办公,在咖啡厅面试员工,客户来了直接带工厂下订单,过的红红火火。
2008年,世界经济危机后,好几个国际市场提高了准入门槛,首先要企业认证,才能发放进口证书。
2012年,国内外展会越来越多,加上互联网阿里巴巴等几个大型外贸B2B平台,让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完全暴露给进口商。参展商成了“沉默的羔羊”,接单没利润,不接单没生产。